好几年没回国,感觉很大变化但同时也没怎么变,分享呆了大概一个月的感受 👀
饮用水
到步后第一个较大感受是饮用水,尤其「烧水」这个动作;其实在其它国家也会有烧水,大多是主要是为了喝热水才做这个动作,但在这边是为了杀毒,搜了搜主要原因是这边的水本身过滤做不好,但空气,饮用水,食物,情绪是影响身体的最重要因素,现在选生活地我最看重的是水和空气质量。
整齐划一的相似感
放眼望去基本是长一样的高楼大厦,无论到哪基本一个set:密集商品房,商场,连锁超市,餐馆...看出窗外看不到山也看不到海,也没有蓝天白云,灰蒙蒙的,挺压抑;不止高楼大厦,连大多人打扮也几乎一样,但相似感只带来内卷,差异才是致胜关键。
物价
感觉国内总体物价还是算低的,除了不能被理解的楼价。
这里多分享和一位滴滴司机的交谈,无意提起自己刚从X回来很久没说普通话,然后貌似他很好奇国外生活,问了很多东西,然后讨论起为什么国内的人这么忙,明明挺有钱的也很忙,他说主要因为要买房,然后我说不买就好了?他说不买不行,你看想要结婚的,女家还要看你有没有房;结婚生小孩后,没有房也上不了好的学校,他还提起这边的一些私立学校10多万一年...感觉很多人忙完全不是为了自己;我随口说那么有想过到其它地方生活吗?他直接把“门”关掉,说语言不行,在国外干什么,小孩哪上学等...
其实有种限制叫自我局限。
Knowing your options is really important.
做任何决定前清楚分析自己的选择太重要,很多人就是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选择所以落得很被动; 我习惯纸搭配笔把手头上的选择全部写下来( 通过不同方式获取关键信息)然后看选哪个能靠近喜欢的生活,然后逐步获取所缺技能或资源,我觉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生活是最难的。
冷漠
感觉这边的人际交往很“冷漠”,如身体语言上的冷漠:在外习惯了基本hug,这边是0身体接触;或人际交往上的冷漠:每次去cafe坐,感觉旁人基本是盯着手机,没有半点眼神接触;也看到很多在走路的行人也盯着手机,吃饭也的是...
便利,但过度
一个微信号基本一键登陆全部内地软件,但这么便利的背后是更轻松的大数据收集...建议有条件的,特设不同的独立手机;因为很多软件会默认获取“过多”权限,如相册,联系人,地理位置等。
焦虑感
这次回来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大家这么焦虑,打开小红书看到各种炫耀风,各种人生赢家即视感然后推荐买买买,但有没有想过背后这些人花了多少时间和心思的摆拍?🤔
话说我现在越来越低的消费欲望,更大的是创造欲望,如我现在的穿衣服全是自己设计的 ( 经历了快二年的选布 - 设计 - 找裁缝 - 超好玩!)终极目标是想拥有的物品都有背后的故事!真的是别人在研究如何买买买,我在专心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并如何一步步实现,现在已经默默过度到设计好物给家属们:) 再分享一点:越喜欢在互联网“炫耀”的人,应该是内心越空虚;有分享欲是好,但应该是出于帮助别人的分享;话说我认识的很多人(有了一定阅历和经历的) 基本默默隐居,自由自在干自己喜欢的事;还是那句:坚持创作和学习,真心认为能消费什么没啥好炫耀的,自己亲手能干什么或干过什么才更有意思,而且这些技能还是能随身能携带,真正的自由不是炫耀和攀比换来的。
附:回国后面对的三大问
1. 如何保持网络自由
这个简单,二种方案:
第一,VPN
首先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,不要用那些美其名免费的。
第二,海外电话卡
要么选择海外实体电话卡,要么直接e-sim 但我测试出来的终极解决是选择支持闪电网络支付的e-sim. ⚡️ 不但保护隐私,还能优雅在各地链接互联网,下机即连那种:)
二种方案均在内地测试了四周,很优雅,也曾在隐私课程提及相关神器,欢迎来优雅取经:
2. 手机的软件对比表
附手机软件对照list
- 地图:高德地图 VS Google Map
- 叫车:滴滴叫车 VS Uber
- 社交:微信 VS FB + Whatsap
- 网购:淘宝 VS Amazon
- 内容创业: 小红书 VS IG; 微信 VS Twitter
一个细节建议:海外人士其实可保留内地手机号(无需使用时拔出sim卡)和1-2张银行卡。
3. 消费文化
感觉在这边除了逛商场就是吃吃吃,网上看的基本是网红们让你买买买,或是各种炫耀,很dull.
简单总结
整体感觉是偶尔呆一阵子还是可以的,当不再依赖一个地方,保持健康距离感就很舒服;这文说了很多不好的点,但其实国内也有很多好东西,毕竟最重要还是「人」。
正所谓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好与不好,没有完美地儿,更优雅的玩法是去掉标签,物尽其用,考虑自己真实需求再从不同地方获取想要的,更进阶的玩法甚至让当地的不好变成对自己有利的点,这才是地理套利的精髓。
Stay tuned for more.
✌🏽 技能传授:Hacktheskills
💙 想近距离链接或交流欢迎加入社群:)